T-50戰鬥機是一款由俄羅斯聯邦聯合航空製造公司旗下蘇霍伊航空集團主導,在「未來戰術空軍戰鬥複合體」(俄語:Перспективный Авиацио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Фронтовой Авиации,PAK FA)計畫下開發、生產的高性能多用途戰機;作為第五代戰鬥機,其原型機於2010年1月29日進行了首次試飛[3][12],於2010年2月6日和2月12日,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飛行。截至2010年8月31日,試飛17次,到11月中旬,共進行了40次試飛。第二架原型機由2010年年底開始飛行試驗,但被推遲直到2011年3月。
在1980年代末,蘇聯開始研發新一代戰機,以取代當時的主力機種米格-29和蘇凱-27;當時的發展計畫衍生出了蘇凱-47和米格1.44兩種機型。2002年,蘇霍伊公司獲選主導「未來戰術空軍戰鬥複合體」(PAK FA)的發展,融合蘇凱-47和米格1.44的技術,製造出了T-50原型機。
T-50試飛時間原定為2008年,應該是之前印度提出與俄羅斯合製的時間,但由於T-50當時尚處於設計階段而無法實現,試飛時間延期為2009年8月,但是在該年5月時,負責發動機的土星公司已暫停研發。因為國防部資金短缺及合約到期,可能影響試飛時間。
儘管首飛日期多次延遲,但T-50仍然於2010年1月29日進行了首飛,比其直接對手美軍YF-22晚了整整二十年。
T-50工程被當時工程師稱為飢餓工程,因俄羅斯軍方只能給科研部門提供百分之二十的軍費支持。蘇霍伊公司當時只提供百分之四十的經費,還有提供百分之四十的經費,沒有著落 直到2005年美國裝備F-22後,2006年進入批量生產階段俄軍方才開始著急,2005-2016國防採購計劃,對T-50的投入才有所增加。俄羅斯第四代戰機研製計劃比F-22早2年,但它的首飛比F22遲15年。
機身
T-50機身的橫截面為橢圓形,全機主要由鈦鋁合金建造,複合材料佔總重25%,覆蓋機身表面面積70%。機鼻雷達罩在前部稍微變平,底邊為水平,為的是將它的反尾旋性能最優化。
[编辑]航空電子設備
T-50使用PAK-FA SH121雷達系統,當中包括了三部X波段雷達,分別置於正前方及左右兩則。機翼另有L波段雷達,以應付對X波段有低RCS的低可偵測目標(如隱身戰機)。 PAK-FA整合了IRST,光學/紅外線搜索與追蹤系統。
[编辑]駕駛艙
駕駛艙的設計著重於飛行員高度的舒適性,使得飛行員能夠以極高的G力負載操駕下控制飛機。機上配有了新型的彈射椅和維生系統。幾何可變適應彈射椅以60°角的傾斜,用來減少高G力之下對飛行員的衝擊。這個座椅可以讓飛行員以一般情形下無法承受的高G力負載來做出近戰纏鬥(dogfight)。
[编辑]傳言與爭議
外界有許多蘇系戰機支持者聲稱PAK FA的整體設計足以"反猛禽(Anti-Raptor)",但多數航空專家仍對此一言論持保守態度。其懷疑的理由十分充分:
- PAK FA戰機儘管在數據上以及宣布即將安裝的航電武器都十分優異,但其實整個PAK FA計畫前景是不樂觀的。由於俄羅斯軍方給予的預算過少,許多項重要研究計畫均被延遲。因此,整個計畫目前仍有許多項目是處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況,很多先進科技都還限於紙上談兵。
- 基於預算不足的緣故,PAK FA戰機的AL-41F發動機處境十分困窘。盡管外界宣稱其有將近180kN的最大推力,實際上只是估測數據。根據推測,AL-41F的最大推力目前可能只有不大於160kN,情況與中國的殲20十分雷同(號稱180kN,實際上現階段仍不可行)。
- 外界支持者的的最大理論基礎為"PAK FA擁有L段波雷達,匿蹤戰機將無所遁形,而且猛禽無法偵測PAK FA"。其實,這種說法是有瑕疵的。因為PAK FA的L段波雷達性能實際上仍處於理論階段,而且俄羅斯軍事科技落後美國許多,表上數據是不可輕信的;再者,F-22的AN/APG-77AESA雷達對於低可測性目標也是適用的,估計匿蹤飛行器的偵測距離可達200公里,之前傳言研發出電漿隱形技術,同樣也只在理論階段。
- 總之,PAK FA的性能是眾所矚目的,但是以現階段來講,距離達到近似F-22的性能水準,蘇霍伊設計局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